1968年12月下旬,北京的天特别冷,那天吃过早饭后,十八岁的高中毕业生王建新和一群北京知青挤在热闹的北京站台上,准备前往山西忻州地区的农村插队落户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。
一声长长的汽笛响起,满载北京知青的火车慢悠悠地启动了,车轮碾过铁轨的声音,就像一把钝刀,把王建新对北京最后一点留恋割得干干净净。要不是那场运动,他就算考不上大学,也会被安排到工厂里当工人。
火车渐渐离开城区,望着窗外的景色,王建新心里觉得空荡荡的——他也不清楚这趟开往山西的列车,会把他的未来带到哪儿去。
经过一天的颠簸,火车终于在山西省忻州地区的一个小站停了下来。第二天吃过早饭后,王建新他们又搭车继续赶路,在公社驻地吃完午饭,到了傍晚时分,终于抵达目的地——神山大队,插队落户的地方。刺骨的寒风夹杂着黄土的味道扑面而来,迎接他们的大队干部、生产队队长以及乡亲们,大家都非常热情,一起帮忙搬行李。大队书记贾德成笑着说:“欢迎北京来的知青同志们,咱们神山大队可是一块好地方,有山有水,吃不亏!”
在大队部举行了个简朴的欢迎会,八十名北京来的知青被安排到六个生产小组里,王建新他们十三个人被安排到五队。韩永强队长把这些知青分散开,住到乡亲家里,王建新被分到了一户姓王的老乡家里,就和本地老乡一起吃喝住。
神山大队果然跟公社干部说的一样,有山有水,是个风水宝地。村子位于山脚下,一条清澈的小河从边上流过。山坡地和扁平的川地大致各占一半,人均耕地也不少。乡亲们的生活虽然不算富裕,但家家户户都能吃饱饭,算是比不上又比不上还差的样子。王建新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田园风光,心里的不安也慢慢减少了许多。
春耕春播忙完了,队里为知青们搭了新房子,还成立了知青点。这些年轻人终于撸起袖子告别了在乡亲家借住的日子,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。
由于王建新个子高、身体棒,长得又挺好看,韩队长就让他当了知青小组的组长,还安排他媳妇和侄女韩秋玲一块儿帮忙教知青们做饭。
那时候,韩秋玲 sixteen岁,算是神山大队的一朵花,长得挺漂亮的。她性格开朗大方,还会唱信天游,年轻的才子佳人都挺喜欢她,就连北方来的知青也对她挺有好感。因为王建新担任小组长,和韩秋玲接触得也多,后来他跟着韩秋玲学会了挑水打水,还会和面蒸窝头、贴饼子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在韩秋玲和乡亲们的帮衬下,知青们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,也学会了自己做饭。因为麦子快要收割了,韩队长的媳妇和韩秋玲也要下地干农活,队里就不让她们帮知青们做饭了。有空的时候,韩秋玲经常跑到知青点转转,送一些自己腌的咸菜和菜园子里的蔬菜,有时候也会义务帮着做饭。
虽然麦收的日子不长,但忙得也是不亦乐乎。社员们趁着天气晴好,天不亮就起身抢收麦子,还得赶着农时,插秧、播种玉米啥的都没耽误。乡亲们怕北京来的知青吃不消,总是把比较轻松的活儿安排给他们,比如看庄稼、捡麦穗、打理场院啥的。可在评工分的时候,这些活儿的分值一点都不比社员少。王建新他们挺感激乡亲们的,心里也觉得有点愧疚,主动请求干重一些的活。韩队长却总是摆手,说:“你们城里娃没干过农村活,得慢慢来,别累坏了身子。”知青们都很感动,暗自立誓,一定要努力干活,不能辜负乡亲们的关心和照顾。
闲下来时,韩秋玲总喜欢跟知青们凑在一块儿聊天,她对北京的日子挺感兴趣的,喜欢听他们讲那些高楼大厦,讲天安门广场的宽广,城门楼的壮丽,眼睛里写满了憧憬。不过,她对王建新特别热情,经常主动找他搭话,有时候还会偷偷把家里好吃的东西塞给他。王建新心里挺感激韩秋玲的。
转眼到了1971年初秋的一个傍晚,韩秋玲看到王建新挑着水桶去村里的水井打水,赶紧跑回了家,又挑起水桶一起去水井。在路上,她刚好遇到了挑水回来的人王建新,看到周围没人,就把用花手绢包着的一双绣花鞋垫偷偷塞给了他。
回到知青点,王建新溜进了茅房,掀开那块花手绢,发现是一双十分细腻的绣花鞋垫,心里像有只兔子蹦跶着,砰砰直跳,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。他知道韩秋玲的心意,但那年他才二十一岁,还没有想到感情的事。这双绣花鞋垫,把王建新弄得彻底慌了神。
没过多久,神山大队小学打算招一名民办教师,大队书记贾德成得知王建新是高中毕业,就安排他到学校教书。那时,贾书记的三女儿贾爱华也在学校任教,她比王建新小两岁,初中毕业后就来到这里,教四年级的学生,还有五个年级的音乐课。
虽然王建新高中毕业,但一开始到学校时,他对教书一窍不通,连备课都不清楚从哪里开始。贾爱华主动上前帮忙,跟他讲解教学步骤,教他怎么讲课,批改作业,也让他去听自己的课。在她的帮助下,王建新很快搞明白了教学的流程,讲课也越做越顺手。他心里挺感激贾爱华,觉得她和韩秋玲一样,既漂亮又善良。
随着时间慢慢过去,贾爱华和王建新也变得越发熟稔起来。她经常从自己家里带些可口的东西给他,有时候还会拉着他去自己家吃饭。贾书记对王建新特别关照,经常找他聊心事,还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王老师,你是个有学问的好苗子,以后就留在咱神山大队吧。这里有山有水,吃穿不愁,日子过得踏实。你先写个入党申请书,等我提拔你当大队干部,将来替我当大队书记也不是问题!”
王建新听得出来,贾书记话里有话,心里顿时挺紧张的。他来农村插队,是响应国家号召,没打算一辈子留在这里,也从没想着要做大队书记家的女婿。那段时间,他总是躲着贾爱华,可贾爱华像没察觉似的,照旧每天找他,还比以前更加热情了。
1973年秋天,韩秋玲早就注意到王建新对自己始终冷淡不似待人,有时候又觉得贾爱华对他那点事挺用心的。她一想,贾爱华是大队书记的女儿,自己不过是个普通农家娘们,心里顿时就死了这份念头。不多久,她就和二队的张吉安订了亲。一次在村口遇到王建新,韩秋玲看到他时,眼圈立马红了,用手抹去泪水就跑开了。王建新站在那儿,心里像塞满了五味杂陈,手里似乎还存留着那双绣花鞋垫的温度。
又过了一阵子,贾书记把王建新叫到家里,开门见山地问:“建新,你跟爱华相处这么长时间,对她的感觉咋样?未来有什么想法?”王建新深吸一口气,鼓起勇气说:“贾书记,爱华是个挺不错的姑娘,我挺感谢她帮我。不过我真没打算一直留在农村,要是有机会,我想还是想去城里打工……”
没想到,贾书记竟是个懂事又直爽的人。听完之后,他只是叹了口气,说:“我知道城里娃都想回去,这事我不强求你。你是个好孩子呀,等以后有招工的消息,我一定帮你想办法。”王建新心头总算轻松了点儿,心里对贾书记满满都是感激。
他说出了自己心里真正的想法,贾爱华也没有为难王建新,王建新心里总算觉得踏实一些。一直到1976年夏天,他曾教过的女学生孙玉梅初中毕业了,平静的生活又被搅得乱七八糟。
孙玉梅这个姑娘挺懂事的,上学的时候就很听话,成绩也不错,王建新挺喜欢这学生的。小学毕业后,是王建新出面帮着孙玉梅家长才让她读了初中,她挺感激老师的。初中毕业后没继续读高中,每逢星期天,王建新没课,她就跑到知青点,帮忙洗衣服、打扫卫生,偶尔还会带些家里的好吃的过来。王建新心里挺谢意的,不过,也有点忐忑不安。那会儿孙玉梅也就十六七岁,正是那种一腔热血、懵懂青涩的年纪,王建新怕村里的人说三道四,更怕对孙玉梅产生了不好的影响。
有一天,孙玉梅又来到知青点帮王建新洗衣服。王建新正打算跟她说,以后别再来帮忙洗了,他自己可以搞定。没想到,孙玉梅突然抬头问他:“王老师,我喜欢你,你喜欢我吗?”这话一出口,王建新一下子愣住了,半天都说不出话来。他盯着孙玉梅起伏的胸脯和满怀期待的眼神,只能硬着头皮说:“玉梅,你还小,现在别想这些事。我是你的老师,在我面前更不能说这种话。”孙玉梅脸一红,漂亮的脸颊就像三月的桃花那般娇嫩,她伸出粉拳,轻声说:“老师,我都十七岁了,已经是个大姑娘了……”
正当王建新为感情的事纠结烦恼时,一则好消息传来。那年秋天,神山大队获得了一个推荐上大学的资格。贾书记没有征求社员群众的意见,便直接把这个名额交给了王建新,还亲自帮他整理好了各种证明材料,让他去县里参加文化课考试。王建新没有让大家失望,顺利通过了考试和政审,终于成为了被推荐上大学的幸运儿,赶上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末班车。
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,王建新心里又激动又惆怅。激动的是,他终于可以甩开农村的生活,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念书;惆怅的是,他得告别生活了八年的神山大队,告别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乡亲们。还有学校里那些可爱的同学们,他其实挺不舍的。尤其一想到那三个对他表白的漂亮姑娘,他心里就觉得挺难受。
临走之前,贾书记把王建新叫到家里,带着苦涩的笑容说道:“建新,我原本打算让你做爱华的女婿,把你留下来在咱们大队,可感情的事不能强求。你考上大学这事儿挺好,以后要好好学习。有空了,常回来看看咱们。”看到贾书记鬓角的白发,王建新眼眶有点湿润,喉咙哽咽着答道:“贾书记,感谢您这些年的照料,我一定会回来的。”
那天离开神山大队时,村里的乡亲们都来为他送行。孙玉梅握着他的手,眼圈儿都红了,哽咽着问:“王老师,你大学毕业后还会回来吗?”王建新看着孙玉梅那红得压牌的眼睛,愣了半天,没说话。
在送行的人群里,韩秋玲抱着个吃奶的娃娃,静静地站在一边。她看到王建新,走过来,把用花手绢包着的十个煮鸡蛋递到他手里,小声说:“路上吃啊……”王建新接过鸡蛋,望着韩秋玲那眼眶里的泪光,回忆起当年的那双绣花鞋垫,心头不禁一阵酸涩。
队里的毛驴车早就停在知青点坡下的土路上,贾爱华和学校的老师学生们也都聚在那里,看到王建新背着挎包走过来,学生们纷纷围拢过去,拉着他哭喊着不让他走。王建新心里一阵酸楚又很感动,他流着眼泪跟大家告别,然后就坐上了队里的毛驴车。
车把式挥了挥手里的鞭子,伴随着一串清脆悦耳的铜铃声,驾辕的毛驴一下子扬起四蹄开始快跑起来。
坐在那辆向前的毛驴车上,回头望着村口的乡亲们,望着那熟悉的村庄,王建新的眼眶一下子模糊了。八年的光阴,仿佛就在昨天——他从一个刚到农村的北京知青,变成了一个会挑水、懂农活、还能教书的农村青年。在这里,他学会了坚韧不拔,学会了感恩,也经历了青涩的爱情。让他觉得不好意思又心头沉重的是,为了自己的未来,他放弃了一帮渴望知识的学生,也没能好好珍惜那三个美丽女子真心对他的感情,最后选择了离开,心里觉得像是仓促逃跑似的。
毛驴车噌噌嚷嚷跑着,神山大队渐渐远了散。王建新手握着刚刚煮好的热腾腾的鸡蛋,心里满是难舍和留恋,还夹杂着感激和愧疚的情感。他清楚,神山大队就像他的第二个家,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,每个乡亲,都深深刻在他的心窝里。
太阳慢慢升起,黄土高原的阳光特别刺眼。王建新抹了抹眼泪,望着远处——未来会怎样他也不知道,但心里明白,神山大队八年的知青时光,会成为他一辈子最宝贵的回忆。他怀着乡亲们的祝福,也带着对第二故乡的眷恋,走进了高校的大门,开启了崭新的人生篇章。
作者:草根作家(感谢王老师倾情分享)
胜宇配资-散户配资官网下载-股票配资代理-正规股票配资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